导语: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疾病,全球约有800万患者。然而,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和个体对肠道微生物的免疫异常有关。近期,顶级医学期刊《Gut》发布了一项基于Lifelines纵向队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利用PhIP-Seq技术及针对肠道菌群的抗原库锁定了IBD确诊前的特异性抗体谱,为早期识别和分型CD与UC提供了新的血清学标志物。该研究由来自荷兰Groningen大学的科研团队于2025年6月发表,标题为“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exhibit prediagnostic antibody signatures with shared and divergent changes towards disease onset”。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但其免疫启动事件仍不明确。过去的横断面研究发现了抗酿酒酵母和抗鞭毛等血清学标志物,但难以区分病因和继发效应,并且缺乏发病前的纵向抗体谱,从而限制了对早期免疫失调机制的分析。随着肠道菌群抗原库容量扩展至34万,该研究利用PhIP-Seq技术系统性描绘了发病前后的抗体反应谱,揭示了IBD转化过程中关键的抗原-抗体反应,并识别了特异的抗体标志物。
研究路线与主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抗体谱在发病前后具有高稳定性。研究人员对157例配对样本计算φ系数,并与322名健康对照的纵向数据进行比较,发现IBD发展过程并未显著影响个体抗体谱的稳定性。其次,IBD患者在确诊前后针对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的抗体反应发生显著变化,确诊后针对疱疹病毒(如EBV、VZV)的抗体频率降低,而针对某些肠道病毒(如腺病毒C型、肠道病毒B/C型)的抗体频率升高。这一变化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与IBD发病存在关联。此外,研究发现CD患者在确诊前已经表现出对鞭毛蛋白的高频抗体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在确诊后进一步加剧,表明抗鞭毛蛋白抗体可能是CD的早期预测标志物。
最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研究发现针对致病菌和鞭毛蛋白的抗体反应在区分CD与UC方面显著有效,达到了较高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的结果为早期识别和分型克罗恩病与溃结提供了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对于改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本研究利用大规模纵向队列与高通量抗体谱技术(PhIP-Seq),首次系统刻画了IBD确诊前后的抗体谱特征,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以支持早期识别和分型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我们始终秉持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期待未来带来更多的突破与成果。